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冠状动脉遭遇大范围“塞车”怎么办?

我院专家7小时为患者打通冠脉“主干道”
75岁老朱家住在南京大厂,是位普通的退休工人。4年前,老朱在家中休息,突然感觉胸闷心慌,家里人赶紧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治疗。经过入院检查,医生告诉老朱,他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并且严重影响心功能,出现了心衰的症状。
经过冠脉造影检查,医生发现,老朱三根给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右冠状动脉开口处于完全闭塞的状态,而左主干与左前降支近中段也都有近一半的狭窄,就像通向城市中心的三条主干道全部“塞车”!经过治疗,老朱的左回旋支被成功治疗,放入了一枚支架,保住了一条命,而老朱的右冠状动脉却因为闭塞时间很长,无法被开通。老朱只好回家休养,但一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症状,心功能改善不是很明显。老朱只能四处求医,均被告知这种病变的血管,只能通过外科搭桥手术的方式来解决,而老朱的身体状况让他不能经历这么大创伤的手术,这也成了老朱的一块心病。

今年9月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老朱挂了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冠脉病区副主任李春坚教授的专家门诊。李春坚教授仔细了解了老朱的病情后,认真查看老朱以往的冠脉造影结果,认为这种病变还是有可能通过介入的手段“打通阻塞”,决定为老朱开始手术。


一大早,老朱便被医生送到了导管室,李春坚教授先给老朱做了一个冠脉造影,目的是为了重新评估一下病变血管的进展。当造影结束后,李教授发现,这种病变比他之前观察到的影像结果要严重的多。病变“闭塞”多年,而老朱的病变由于严重迂曲、钙化、闭塞段又长,闭塞处又钝头残端,是最严重、最难处理的,介入手术治疗耗时长,成功率也不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对体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手术中,李春坚教授先向老朱的右冠状动脉送入导丝,然而跟预想的一样,老朱的病变坚硬如石,换了一根导丝后,还是不能通过病变。导丝没法通过病变意味着不能进行球囊扩张、不能放入支架、意味着介入手术的失败。李教授反复观察看着回放的一张张造影片段时,立即决定,从股动脉穿刺,从逆向进导丝,开展“逆向”治疗。原来,通过仔细观察,李教授发现患者的左前降支发出了一根血管汇入右冠状动脉的远段,李教授想通过从这条径路将导丝逆向送达右冠状动脉,采用前向、逆向夹击的方式开通血管。于是,紧张的手术又开始了。一次次的更换导丝,前向和逆向导丝逐渐接近,20毫米、10毫米、5毫米、1毫米……前向和逆向导丝却始终因为1毫米的距离失之交臂,不知不觉手术已经进行5个小时了。这1毫米的距离,就是这场手术成功与失败的距离。这时,所有的护士和医生都看着李教授,等待着他的决定。李教授再次查看眼前的造影后,坚持决定换根导丝、换种方法再试一下,不能轻易放弃。终于,最后一根导丝逆向通过了坚硬的闭塞段,李主任采用了高难度的Reverse CART技术,前向和逆向导丝终于“胜利会师”了——手术也完成了最关键的环节,剩下就是用球囊扩张、植入支架了。在经历7小时22分钟后,手术成功结束,而李教授脱下厚重的铅衣时,里面手术衣早已湿透。


李春坚教授表示,老朱的这个疾病的是典型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简称CTO),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难度最高、风险最大、成功率最低、最难被攻克的堡垒。目前,国际上解决这种病变也是非常棘手的,而通过多年的临床诊疗技术钻研与经验积累,目前医院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成功率已经高达90%以上,在国内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像老朱这样手术成功的患者,只要按照医嘱进行后续的药物治疗等,心脏功能都会较术前有较大提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喜欢请点赞)
责任编辑/周宁人供稿/心血管内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